我常常想,一个人的生命除了与周边几个熟识的人有关之外,其余几乎与所有人都无关。别人既不爱你,也不恨你,只是完全与你无关而已。
因此,生命只是自己的生命,生活只是你自己的生活。
你愿意过什么样的生活,只能由自己决定,自己选择。别人既无责任,也不关心。
按麦太说麦兜的话就是:“得到的已经很多,再要就是贪婪。”
冯唐 《三十六大》1

一个人需要朋友是因为他无法单独。只要一个人需要朋友,他就不太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因为这种需求把别人贬为一种对象。只有能够单独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友谊不是他的需求,而是他的喜悦;那不是他的饥渴,而是他想要分享的丰富之爱。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

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1

善良是很珍贵的,但善良没有长出牙齿来,那就是软弱。
柏邦妮 《奇葩说》1

大众审美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原初的来自大多数人的喜好,而是被传媒出于商业需要甚至是政治需要而被制造出来的一种风尚,在这个现代社会中,这种审美是最令人发指的审美。
廖一梅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5

有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有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白落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1

路易斯也是社会人种学家,首创“贫民文化”(cultureofpoverty)这名词,认为世代的贫穷造成许多特殊的心理与习俗,如只同居不结婚,不积钱,爱买不必要的东西,如小摆设等。这下层文化不分国界,非洲有些部落社会除外。
张爱玲 《对照记》1

人算计起来,对于细节的掌控力其实是无穷的。
南派三叔 《盗墓笔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