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纵横,城阐不禁。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扬,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0
对于我这样的无信仰者来说,传教不太受用,可是当她刚刚能够起身,就翻出那本皱皱巴巴的圣经,试图将她觉得好的分享给我们,要驳斥根本不可能。仅仅提出质疑都是一种残忍,眼前这个人,明明一无所有,她的身体比最贫瘠的土地还要枯瘦,却每天微笑,说,我很满足。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择出更为理想的部分,擦拭干净,摆上生活的台面,对我而言,一开始是整理自己的仪式,能够从中获得让人生赖以为继的尊严价值感,以及某种必要的心理平衡。渐渐地,当我真正开始融入,其间恩慈便如这午后的阳光,突然绽放,清晰明亮。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她瞪大浑浊的眼睛看着那些云朵,那天天气并不好,哪怕飞行在云层之上,也只能看见一大片灰扑扑的棉花。婆婆忽然像孩子那样发出欢呼声,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咧开来的嘴里,仅有几颗风烛残年的牙。也是那个片刻,老人的天真打动了我,我意识到自己曾经用麻木的心情错过多少美好的人和事,不由得惭愧。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所谓的恋物,想来每个人都会有一点。奇怪的是我不是一定要获得,不,我要的就是不获得。只需站在那里,感觉到心里缓缓有海啸发生,继而变成温热潮汐,它们涌过身体某个神秘部分,整个人因此变得柔软妥帖。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唯有扑入磅礴的千疮百孔的世界,去经历风霜和抚摸土地,贫瘠才可能成为真正滋养我们的东西。就好像,那曾经一心叛逃的故乡,在一次次落笔中回到眼前,竟给予了我们最多的馈赠和安慰。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人总要沉下心来过一段宁静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与日常琐细共有一种呼吸的节奏,在自身的情感起伏中积蓄力量,收获不需要理由的快乐。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这样的片刻越来越多,近段时日逐渐发展到在淘宝上看到一块漂亮的小布头、喜欢的摆件、图片里柔软的旧沙发和装帧精致的英文书……很夸张,我都有为其流泪的冲动。也许因为常常是一个人,没有渠道和对象去使这种欢愉得到沟通分享,只好在里面产生化学反应,变成眼泪。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想起喜欢的食物,不再大街小巷地找,而是一遍遍做,直到满意为止。这个过程本身便使人醉心。尤其在经历遗忘和被遗忘、放逐和被放逐之后,摊开双手,让最后一些沙粒滑落,能捧住的只有食物。它掺杂了记忆,滋味复杂,简简单单的一碗豆汤饭,也成了怀旧的仪式。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洁白的纸,天真的心,世界怎样到来,白纸上就落下怎样的痕迹,不要有矜持,也不要有姿态,更不要被世俗的框框条条束缚了原本发达敏锐的感知能力。对未知事物保有惊诧和喜悦的能力,快乐时候就笑,痛的时候就哭,好了伤疤就忘掉疼。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爱和欲望也许都是很难控制的东西,但有的时候,我愿意为它找到更温和的方式,比如看一看,闻一闻,等一等,大可不必急着去要求。也许会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和软弱,但这大概是我所拥有的最好天赋,它使我一直很幸福。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家中大人提及我,总要夸赞几句:XX真是很乖,不像别的小孩总是出门就要这个要那个……不索要,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不知从哪里来的乖觉。因不想父母为难,更不想要了之后落空。这习惯影响到现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去开口索求,小到喜欢的物件,大到情感甚至生命,皆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当你熟知一个城市冬日的樱花和海鸥,早春的海棠和牡丹,熟知它的哪条巷子里有让人挤破头的臭豆腐米线……不,甚至拥堵的交通、脏乱的环境和始终跟不上趟的审美都会成为羁绊。所谓日久生情,其实都是绵里藏针,无形中销魂蚀骨,等到发现已经太迟了。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一同出发的旅伴渐渐走向不同的方向,她们浩浩荡荡走在大路,我沿小径徐徐往前,蓦然回首,发觉同伴不知何时早已散尽,我们曾经那样真切地参与过彼此的人生,然而逐渐变成彼此的旁观者,喜悦与悲伤都不再发生共鸣。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