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钢铁的车轮,总有些人垫在车轮下,对于个人是悲剧,对于历史则是必然?真是精彩的演讲。我年轻的时候在圣三一学院读书,老师也曾告诉我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历史,就像站在山上俯瞰下面的战争,那些人像蚂蚁一样互相践踏着
江南 《龙族》1

青春的真谛就是无知。
蔡康永 《奇葩说》2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鲁迅 《鲁迅杂文精选》1

兵法有云:实者实之,虚者虚之。
金庸 《射雕英雄传》1

年轻人的穷苦是从来不苦的。
雨果 《悲惨世界》2

永远追求解释和意义,也许真的是人类的生理缺陷。观念、定义、观察角度、理论框架、判断前提,都很容易限制人的思考路径,而人又是那么地依赖“可视化”,如果没有头脑中的意像(image),也许思考就难以继续。但是用可视的“中观”层面的“现象”,是不是真的能够解读更宏观或更微观的“意像”?
宏观微观在框架上的鸿沟,对观测点(viewpoint?standpoint?)观察角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们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更何况人定的所谓“框架”,往往就是认识万事万物最大的屏障。
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1
宏观微观在框架上的鸿沟,对观测点(viewpoint?standpoint?)观察角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们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更何况人定的所谓“框架”,往往就是认识万事万物最大的屏障。

对于人来说,随波逐流是容易的,谈论同样的话题会有安全感,拒绝反而是很难得的。
廖一梅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