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所谓“自己”,不过是一种观念,不能作为一种物质,可以囤积保存。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这种理想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近。印度的思想家认为“自己”是一种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间的,只有无数的因果循环。儒家的学说指出,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和外界接触,离开了这接触,这个人就等于一张白纸。在接触中间,他可能表现自私,也可能去绝自私而克臻于仁。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1
不幸的童年,使人性格尖锐。
木心 《文学回忆录》2
多数人都对自己本来的样子感到厌烦,少数人却对那些妨碍他成为自己的情况感到厌烦。
张方宇 《单独中的洞见2》1
独处是真正具有宗教意味的,它胜过任何外在的宗教仪式。
张方宇 《单独中的洞见2》1
也许,能预感到危险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今何在 《海上牧云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