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所以,你认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也不需要世界观,更没有、也更不需要宇宙观——你就什么也没有。
木心 《文学回忆录》1
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1
因为所谓“自己”,不过是一种观念,不能作为一种物质,可以囤积保存。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这种理想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近。印度的思想家认为“自己”是一种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间的,只有无数的因果循环。儒家的学说指出,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和外界接触,离开了这接触,这个人就等于一张白纸。在接触中间,他可能表现自私,也可能去绝自私而克臻于仁。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1
一天结束,回家的路上,难免会有想要绕路的时候。
安倍夜郎 《深夜食堂》1
欲望是什么么?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因之,在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的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
卢梭 《忏悔录》1
就像以前很讨厌抽烟的人,别人抽烟他都避开的远远的,后来自己也开始抽了烟,他说压力大,难受,别人递烟递的多了没办法拒绝。
就像有的人不喜欢阿谀奉承,后来也学会了送东西说好话走后门
我们说过后来的自己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是环境改变的了我们,还是本身我们心中本身就有这个欲,可以得到利,而不想反抗。
就像有的人不喜欢阿谀奉承,后来也学会了送东西说好话走后门
我们说过后来的自己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是环境改变的了我们,还是本身我们心中本身就有这个欲,可以得到利,而不想反抗。
佚名 《佚名》1
表达需要,既能增进与他人的联结,又能增强自尊。在合适的时候,不妨主动表达需要,如果需要受挫了,有条件时让对方知道你的痛苦。是需要的满足,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增强了,因为需要未满足而产生敌意也减少了。
佚名 《佚名》1
人在如何犯懒上的勤奋,比真想勤奋更勤奋。
孙睿 《草样年华》1
从热情到暴力,常常只有一步之遥。
张方宇 《单独中的洞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