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改变现状的冲动,也许正是一种内在压抑所导致的厌倦
因为所谓“自己”,不过是一种观念,不能作为一种物质,可以囤积保存。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这种理想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近。印度的思想家认为“自己”是一种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间的,只有无数的因果循环。儒家的学说指出,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和外界接触,离开了这接触,这个人就等于一张白纸。在接触中间,他可能表现自私,也可能去绝自私而克臻于仁。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1
我一个人生活不觉得可怕,贫穷一无所有也不觉得可怕,但一想到你从我生命消失,我就觉得可怕。
夏七夕 《后来我们都哭了II·废墟》1
说他老,大约也只有二十岁出头吧,但对十六、七岁的我们来说,已足够沧桑。
毕淑敏 《恰到好处的幸福》1
精神病人也有性格,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儿招事儿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跟大街上的人没啥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会做一些没精神病的人不能理解的事儿。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世界观的不同。
高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1
所有的打情骂俏,都会变成大吵大闹。
李宫俊 《李宫俊的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