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历史知识的矛盾。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
沈从文 《湘行散记》1

生命的意义,本就在奋斗。
古龙 《楚留香传奇》0

但是,这些朝代几乎都没有留下任何印迹。像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一样,这里的建筑的发展步伐掩埋了历史的遗迹。它们的目的仅仅是容纳人口,容纳天天在这里爬坡上坎、搏击车流、干活糊口、买进卖出的二十多万人。
彼得·海斯勒 《江城》1

他怀着对《悲歌》同样敬重的虔诚,把《浮士德》盖印封存起来,对世界秘而不宣。
茨威格 《人类群星闪耀时》1

世界上的发明都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四个因素影响着发明的接受度:有经济利益、有社会价值和声望,符合既得利益,优点显而易见。例如日本1543年就接触到葡萄牙人带来的枪支,并加以改造,1600年左右就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好的枪支,但是这触犯了武士阶层的利益,所以国家严管枪支,导致日本枪支的几近消失。到1492年,欧亚大陆都已经使用牲畜力、水力和风力工作,而此时美洲还在依靠人力。
贾雷德·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0

人材,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
斯大林 《斯大林全集》0

如果你将工作赋予了意义,不管你做什么工作,你都会感到由衷的快乐。
约翰·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