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柏拉图说,爱使你回归原来的人性。原来我们两个人是一体的,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性,后来分开了,爱让你找回你的另一半。这听起来是很浪漫的语言,但其实跟人类学的很多想法一致。西方现代个人主义认为生活的起点是个人,然后有群体,有社会,涂尔干和莫斯这些想法是西方很局限的想法,世界上很多社会根本不这么想。首先是有图腾,图腾是群体的偶像,它定义了整个群体,而只有定义好群体之后,才知道有个人。个体意识来自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前提而不是结果。
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存在许多灰色地带。
毛姆 《面纱》0

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
马伯庸 《长安十二时辰》1

当他获得权力,立即会尽他能力所及地,变得不公不义。
柏拉图 《理想国》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家长的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用“人性”来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来要求孩子。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如果家长在和他相处中很体贴他的心,他也会反过来以他的“懂事”和“听话”回报家长。
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0

就连打架也没有这种舞蹈可怕,简直是种堕落的耍闹——本是天真烂漫的,最后变成这么邪恶残暴——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娱乐,现在却成了使血液沸腾、神志昏乱、心硬如铁的手段。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优美的动作,但反而使它变得更加丑恶,这说明一切原本善良美好的东西,也会扭曲变质。
狄更斯 《双城记》1

如果你问我这儿的人怎么样,那我只能说:和别处一个样。人都是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多数人为了谋生,大部分的时光都用来干活,剩余的一点空闲时光却令他们犯愁,非要挖空心思,想办法把它打发掉,唉,人就是这样的命。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1

子女们永远不会感谢父母为他们所作的牺牲。
若泽·萨拉马戈 《修道院纪事》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