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
孔子(BC 551年9月28日―BC 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关于儒学与易学的关系,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意为“《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自然成为“群经之首”;《童子问易》还提出:易经揭示了事物构成的阴阳本质,研究对象涵盖天极、地极、人极三极,即三极之道 ,采用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适时之变的方法论。整个《易传》(“十翼”)就是孔子定制的与天地宇宙同形同构的太极——乾坤模型(“《易》与天地准”),用乾坤的开合启闭来揭示宇宙运行的节律和运行机制,故能“弥纶”天、地、人三极之道。所谓“极”就是“原(源)”,这样《易经》便又成了大道之原(原)。
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来的。)
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塾,开创平民教育之先河;加上“有教无类”(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学生,许多学生一旦及门,便终生接受其教诲。孔子死后,弟子代代相传,其影响一直达于当代,并远播海外。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伟人能和孔子相比,后世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应是当之无愧的。
1.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
2.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3.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亦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子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言,蛮貊之言也;赐之言,朋友之言也;回之言,亲属之言也.诗曰:‘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4.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5.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
陆行不避凶虎者,猎夫之勇也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标签:#孔子简介#孔子介绍#孔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