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简介

      赫尔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er 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 1812年4月6日生于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贵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于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继承父姓,但他的父亲十分爱他,给他取赫尔岑为姓,德语意为“心”,并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

      赫尔岑,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地区家庭。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启蒙教育下,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专制制度。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镇压,对他影响很大。14岁的赫尔岑和挚友奥格辽夫在莫斯科城郊麻雀山上庄严宣誓,决心继承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传统,“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

      1829年秋进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学习期间,他和朋友奥加辽夫一起组织政治小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宣传空想社会主义和共和政体思想。

      1833年大学毕业后,曾计划出版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狱未实现。

      1835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长达6年的流放期间,他目睹外省官场的腐败和广大劳动者的苦难生活,进一步加深了对农奴制罪恶的认识。

      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努力研究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写了《科学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学研究通信》等哲学着作,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无限的。意识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宣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鼓吹“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当时在彼得堡的别林斯基齐名,成了俄国进步思想界领袖。他的主要作品有《谁之罪》和《往事与随想》 ,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俄罗斯人的思想和生活 。屠格涅夫曾评价:“赫尔岑“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

      赫尔岑于30年代末被流放时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中篇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札记》带自传性质。40年代中后期,他在别林斯基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接连发表3部小说。长篇《谁之罪?》写3个男女主人公来自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俄罗斯的优秀分子,最后却都陷入同样的“灾祸和不幸”。《谁之罪?》小说没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过3人的不同身世、经历和社会关系的具体描写,清楚地表明铸成主人公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另两部都是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这3部中长篇小说显示了赫尔岑卓越的艺术才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立场鲜明却又不给人以说教之感。作品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比较完美的艺术技巧,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赫尔岑还写了一部包括日记、书信、随笔、政论和杂感的长篇回忆录《 往事与随想 》。作者自称它是“历史在偶然出现于其道路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作为俄国思想家的赫尔岑,其一生是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为了捍卫真理,他成为了本阶级的叛逆,最后被迫流亡国外,但仍然念念不忘“精神上的回归”。他的沉思和写作,他创办的《北极星》、《警钟》和“俄国印刷所”,目的均在于此。他写作长篇回忆录《往事与沉思》,就是为了真实地记录“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既是为了回忆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也是为了论证历史发展的合理性。甚至连他自己立场上的不断“摇摆”,也都成了19世纪中后期俄国思想脉搏跳动的记录———他曾是一个地道的西方派,到了西方之后却倡导起具有斯拉夫派色彩的“俄国式社会主义”来。

    赫尔岑个人介绍
    年代: 近现代
    主要职业:哲学家
    查阅次数:640

    1.我们不懂,我们又怎么能懂? 也有人热泪涔涔,却不是为了个人的不幸。

    2.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3.流行都是好的。那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

    4.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准备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5.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 《谁之罪》简介

      谁之罪简介
      《谁之罪》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深刻地揭露批判了专制农织制度的黑暗现实。它通过三个年青主人公恋爱、生活的悲剧,穷根溯源地探究了谁之罪的问题,启发读者得出结论:罪恶的魁首就是不合理的政治制度、畸形的社会生活,就是整个封建专制农奴制度的体系本身。由于作者把反农奴制的主题提到十分尖锐的政治高...(更多)

    标签:#赫尔岑简介#赫尔岑介绍#赫尔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