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简介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年轻时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于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大败,气愤病死。孙武及伍子胥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成功大败勾践,报仇雪恨。相传孙武晚年退隐江湖,并以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使之成为一代巨著。
孙武为将后,不但为吴王治军讲武,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而且亲上战场,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孙武的战绩概括为“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西破彊楚,入郢”,指的是前506年发生的吴楚柏举之战。此战是春秋末年吴楚之间的一次大战。在取得攻占舒(今安徽舒城)的胜利时,吴王即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伐楚战争。但孙武认为当时楚国实力还很雄厚,而吴国的军队又因连年作战未及休整,将士非常疲劳,伐楚时机尚不成熟,伍子胥支持孙武的意见。同时,孙武建议,将全国军队分成三个部分,轮番袭击楚国,以消耗楚国的实力。吴王最终接受了孙武的主张。吴军分成三部,互相轮换,反复袭扰楚国边境。经过六年的骚扰,楚国的军队被搞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戒备松懈,为最后伐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恰在这时,楚军进攻蔡、唐两个小国,两国抵挡不住,向吴国求援。而吴国此时已占领淮河上游的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控制了屏蔽楚国东境的居巢(今安徽六安东北),如与蔡、唐两国结盟,用它们作掩护,吴军便可从淮西平原西进,借助大别山的荫蔽,迂回攻入楚国防御薄弱的东北部。于是吴国答应了蔡、唐的请求,出兵进攻楚国。
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带兵出征,并任命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为副将。他们率领吴军主力三万余人,沿淮河逆流而上,从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登陆,迅速通过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三个隘口大隧(武阳关,今河南信阳南)、直辕(九里关,今河南信阳南)和冥阨(平靖关,今河南信阳西南),进抵汉水岸边,与楚军隔河而阵。两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展开了决战,楚军惨败。吴军乘胜追击,又五战五捷,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城南)。
此战是孙武参与指挥的一次最重要的战争,它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沉重打击,改变了春秋时期群雄之间的战略格局,为吴国争霸中原创造了条件。此次战争之后,孙武名扬天下。他提出的许多战略战术思想,诸如“兵者诡道”、“上兵伐谋”、“避实就虚”、“因敌制胜”等,在战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北威齐晋”是指前484年,吴军在齐国的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重创齐军的一次作战。柏举之战之后,孙武继续辅佐阖闾,曾在对越国作战中,与伍子胥一起,为吴国“南服越人”作出贡献。10年以后(即前496年前后),阖闾在同越国作战中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继位,孙武继续辅佐新君。当时齐国君臣不睦、齐悼公被杀、新君初立,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得知这一情况,夫差决定出兵攻齐。于是夫差率军北上会合鲁军,于五月攻克齐国博城(今山东泰安西南),二十五日进攻嬴地(今山东莱芜西北)。二十七日,吴齐两军在艾陵交战,吴军大胜,斩杀齐军甲士3000多人,俘虏齐军主帅,缴获革车800乘。此役奠定了吴国霸主的地位。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等诸侯王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吴国取代晋国成为了新的霸主。孙武对此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前512年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到前482年的黄池会盟,孙武为吴国效力了30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这三十年的戎马生涯使得孙武著成了名传千古的《孙子兵法》。
公元前506年,武率军出奇不意,逆淮而上,直插汉水,意取楚都。然,隔岸观之,敌众我寡,六万吴军千里奔袭,疲态日现,军心日糜。武察,计上心来。
一日,大战将至,武唤自酿美酒列于军前,顿酒香四溢,沁人心脾。军士大喜。武命全军皆品之。闻其香,酒兴大起。品其妙,数日之劳顿尽消也。军心大振。见状,武命人撤去美酒,正色道,此等美酒,及天降甘霖,待吾军完胜,方可痛饮之!翌日,鼓声四起,吴军势如猛虎,五败楚军,终攻破郢城,大胜而归。武将此美酒,战车载之。与楚域大宴全军。此后,武每胜必赐此美酒于军士。更将此酒作为贡品,献于吴王阖闾。王大喜,惊为天露。后,此酒因武而得名,后人称其“孙武宴”,以上品酒质及独特历史渊源,得以流传至今,千古不衰。
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并不是因为他“西破彊楚”、“北威齐晋”的战功,而是他留下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全书将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十三篇加以论述。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相衔,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其义各主于题篇之名,未尝泛滥而为言也。”《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宁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标签:#孙武简介#孙武介绍#孙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