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天才不仅活着,而且统治着世界,拯救着世界。
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
木心 《文学回忆录》1

心中有戏,目中无人。
李碧华 《霸王别姬》1

文学不必贯穿一种稳定而明确的哲学理念。文学就是文学,只从人格出发,不从理念出发;只以形式为终点,不以教化为目的。请问唐代那些大诗人各自信奉什么学说?实在很难说得清楚,而且一生多有转换,甚至同时几种交糅。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们写出千古佳作。
余秋雨 《中国文脉》1

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能够刺激人的意识,唤起注意力。如果听舍此无他那样的完美音乐和完美演奏开车,说不定就想闭上眼睛一死了之。而我倾听《D大调奏鸣曲》,从中听出人之活动的局限,得知某种完美性只能通过无数不完美的聚集方能具体表现出来,这点给我以鼓励。
村上春树 《海边的卡夫卡》1

练熟了,眼皮、眼眶、眉毛都配合一致。生旦净丑的角色,遇到唱词道白都少的戏,非靠眼神来达意。所谓 “眼为情苗,心为欲种”。
眼为情苗。
一生一旦,打那时起,眼神就配合起来,心无旁骛。
李碧华 《霸王别姬》1
眼为情苗。
一生一旦,打那时起,眼神就配合起来,心无旁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