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事最怕等,怕“回头”怕“有空”,因为通常一回头就了无音讯,一有空就没了下文。
无仪宁死 《最爱你的那十年》2

巨富并不是用漂亮文章取得的,最有学问的人冬天还生不起一炉好火呢。
雨果 《巴黎圣母院》1

无论什么,一旦数量越过某一个点,就失去了现实性。
村上春树 《海边的卡夫卡》1

永远追求解释和意义,也许真的是人类的生理缺陷。观念、定义、观察角度、理论框架、判断前提,都很容易限制人的思考路径,而人又是那么地依赖“可视化”,如果没有头脑中的意像(image),也许思考就难以继续。但是用可视的“中观”层面的“现象”,是不是真的能够解读更宏观或更微观的“意像”?
宏观微观在框架上的鸿沟,对观测点(viewpoint?standpoint?)观察角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们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更何况人定的所谓“框架”,往往就是认识万事万物最大的屏障。
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1
宏观微观在框架上的鸿沟,对观测点(viewpoint?standpoint?)观察角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们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更何况人定的所谓“框架”,往往就是认识万事万物最大的屏障。

“人得尊重自己,旁人才能尊重你。”
流潋紫 《如懿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