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的惊鸿,都曾被平庸磨练。
佚名 《佚名》1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李汝珍 《镜花缘》0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吴承恩 《西游记》0

通过将他人的观点极端化取消其意义,恰恰是公共讨论中的避重就轻。
刘瑜 《观念的水位》1

所谓规矩,从根本上考虑,其实就是为他人着想。
北野武 《北野武的小酒馆 》1

永远追求解释和意义,也许真的是人类的生理缺陷。观念、定义、观察角度、理论框架、判断前提,都很容易限制人的思考路径,而人又是那么地依赖“可视化”,如果没有头脑中的意像(image),也许思考就难以继续。但是用可视的“中观”层面的“现象”,是不是真的能够解读更宏观或更微观的“意像”?
宏观微观在框架上的鸿沟,对观测点(viewpoint?standpoint?)观察角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们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更何况人定的所谓“框架”,往往就是认识万事万物最大的屏障。
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1
宏观微观在框架上的鸿沟,对观测点(viewpoint?standpoint?)观察角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们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更何况人定的所谓“框架”,往往就是认识万事万物最大的屏障。

演讲的人,设身处地的站在台下观众的立场想,是最有用的原则。
蔡康永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