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6月26日 星期三 伦纳德星期天看完了《雅各布的房间》,他认为这是我最好的一部作品,而他最初的评论只是:这本书好得惊人。我俩为此还争了几句。他认为这是部天才的作品,和其他的作品不一样。他说书中的人物就像鬼魂一般,奇怪的是我又缺乏人生哲学,他这样说道,我创作的人物都是一些傀儡,受命运的操纵而到处移动着。 他认为此书很美,也很吸引人,没有游离主题(除了舞会之外),而且明白易懂。
弗吉尼亚·伍尔芙 《伍尔芙日记选》 0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博,都用来说话以及听别人说话,人已经很恐惧一个人待着,恐惧处于一个自我的世界,时刻地不安着,唯恐被世界遗忘,被流行抛弃,需要时刻感觉到自己在群体中,需要知道有多少人在看着你,或者说话有多少人听见。所以,为了要让更多的人看见听见,你就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话,这些话跟真实意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有的人都想用几句话,比如微博的140个字,来判断事物,表达自我,吸引大家。如果140个字能说清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那真是太幸福、太简单的一件事了。世界上的事不是都能用140个字就能概括的。
廖一梅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1

有的胜利靠宝剑和长矛赢取,有的胜利则要靠纸笔和乌鸦。——泰温·兰尼斯特
乔治·马丁 《冰与火之歌》 0

战袍嘛,夸张一点是对的,要不怎么能让对手害怕呢?
费慧君 《蛮好的人生》 0

看尽三界,一生追随。
程腾 《姜子牙》 0

沉默——苦不堪言
我喝水,替别人解渴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诗传》 1
我喝水,替别人解渴

你们不是在施与善意,你们是在摧毁规则。
陈铭 《奇葩说》 1

在一部心理小说中一切都是允许的,任何对应人物性格的奇想都是允许的。相反,在一个相当混乱的文学时期,是侦探小说挽救了逻辑的严谨,因为一部侦探小说是一个智力的故事:就是说,它是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的故事,其中没有什么是不能解释的。因此有一种逻辑的满足感在侦探小说之中。
博尔赫斯 《最后的对话 Ⅰ》 0

因为我真的相信诗人的工作是相当被动的:一个人收到神秘的赠礼,然后尝试赋予它们形式……但它开始时总是某种陌生的事物,某种古人称为缪斯,希伯来人称为灵体,叶芝称为大记忆的事物。而现在,我们的当代神话更偏爱不那么美丽的名字,如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等等,但都是一样的:永远都是这个理念,某种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事物。
博尔赫斯 《最后的对话 Ⅰ》 0

人们试图从所有地方移除诗歌,上星期我在不同的地方被问到……两个人问了我同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时:诗歌有什么用?我对他们说,死亡有什么用?咖啡的味道有什么用?宇宙有什么用?我有什么用?我们有什么用?这种问题问得太奇怪了,不是吗?
博尔赫斯 《最后的对话 Ⅰ》 0

找了这么久,为什么偏偏找到的是你的孩子,我真的找不动了!
张冀 《亲爱的》 0

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没有卖方就不会有拐卖。
张冀 《亲爱的》 0

花朵美丽是因为色彩,服饰美丽是因为有人穿。大千世界,没有内涵的事务不可能美丽。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0

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的态度。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0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0

水仙神骨清绝,织女之梁玉清也。山茶鲜妍,瑞香芬烈,玫瑰旖旎,芙蓉明艳,石氏之翔风,羊家之净琬也。……山矾洁而逸,有林下气,鱼玄机之绿翘也。……丁香瘦,玉簪寒,秋海棠娇,然有酸态,郑康成崔秀才之侍儿也。 寒花宣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月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巉石旁。
林语堂 《人生的盛宴》 0

所以,我们现在要看一看中国整个民族的思想所理解的一种哲学和生活艺术。我以为不论在好的或坏的意义上,世界没有一样和它相象的东西。因为我们在这里遇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典型所产生的一种完全新的人生看法。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它的思想的产物,这句话是毫无疑义的。
林语堂 《人生的盛宴》 0

他不是不爱我,但是他过于自爱自私,他情愿被爱而不愿爱人,因此与别人结婚了。
李潇 《玫瑰的故事》 0

如果爱一个人,几乎内心,难以遮掩,自然而然以她为重,这是种本能,不费吹灰之力。
李潇 《玫瑰的故事》 0

大部分人仍被自我的意识模式所控制:被他们的思维所认同和控制。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地将自己从思维中解放出来,他们将会被思维摧毁。他们将会经历越来越多的冲突、暴力、疾病、绝望和疯狂。自我的思维像一艘不断下沉的船。如果你不及时下船,你将会与船一起下沉。
埃克哈特·托利 《当下的力量》 0
